查看: 8183|回复: 0

[康复综合] 了解解构主义-运用于康复

[复制链接]

79

主题

12

回帖

2565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65
楼主
当代建筑思潮分析
   ——解构主义
1 前言
2解构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1哲学起源
2.2 解构主义建筑起源
3建筑的解构主义浪潮
4 解构主义建筑问题及发展
5结语
关键词 解构主义    建筑       非线性     彼得埃森曼
1前言
20世纪是各种风格与主义百家争鸣的时代,这一时期产生的比以往任何世纪都多,从构成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功能主义、国际风格到新的粗野主义、后现代和解构主义;这集中地反映了各种流派思潮对建筑观念的挑战和探索,如芝加哥学派、维也纳学派、未来学派、风格派、包豪斯学派等。可以说20世纪40年代~60年代是现代主义建筑、国际主义建筑风格垄断时期,70年代到现在为止是后现代主义时期,产生后现代风格的土壤是后现代的社会意识形态,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个性思潮也逐渐从理论走向现实,各种各样的优秀作品争相现世,解构主义大师如彼得.埃森曼,弗兰克.盖里,扎哈.哈迪德等也纷纷活跃在世界各地,引领了解构主义世界的潮流。
2解构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1哲学起源
解构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以人文哲学为背景,二战后欧美哲学由过去占主流的理性主义与新发展起来的非理性思潮平行发展,在各分秋色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20世纪50,60年代“人本主义”哲学得到了发展空间,其主要代表流派有: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结构主义。其中结构主义是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学派,它在发展过程中吸取语言符号学的方法,对各个领域的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建筑学中的符号学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和解构主义建筑的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结构主义哲学受语言符号系统结构主义方法的推动,为以后语言学的解构主义的诞生促使解构哲学的产生并影响到解构主义建筑埋下了伏笔。
解构主义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由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在其《论语法学》一书中确定,形成以德里达、罗兰·巴尔特、福科、保尔·德·曼等理论家为核心并互相呼应的解构主义思潮,之后便作为一种批评类型被理论家们用于对众多研究领域方法问题的探讨。解构即反结构,或分解结构,消解结构中心。结构中心即逻各斯中心 (德里达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总称),本质即传统文化的“根”——切传统的,既定的概念范畴和分类法都是解构的对象。
2.2解构主义建筑起源
解构主义建筑是一个从19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思潮。解构主义脱胎于结构主义,它认为后者仍未摆脱传统的形而上学,因而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扬弃。它的特点是把整体破碎化(解构)。主要想法是对外观的处理,通过非线性或非欧几里得几何的设计,运用相贯、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具有不安定且富有运动感的形态的倾向,来形成建筑元素之间关系的变形与移位,譬如楼层和墙壁,或者结构和外廓。
德里达认为,符号之成为符号,就只是所指物的替代品,符号必意味着所指物的不出场。故符号就是区分(differ)和拖延(defer)的双重运动。这种双重运动被定义为“分延”differanee),分延肯定了游戏和差异对于出场和不出扬的优先性,差异把出场和不出场焊接在一起,而自己藏身于后。而这些方面,也正是以埃森曼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建筑师们最感兴趣与能够作为设计理论与方法参照系的。
作为一种策略,解构也是文化的重构者,当一种新的异物——各种相互冲突的差异性的综合,以一种反文化、反建筑、反造型的形式出现的时候,建筑作品也就以逆反的形式展现了一种新的语言的形式意识。解构建筑的目的是要对建筑的本质重新定义。如埃森曼对展览类建筑的展览功能的问难,如屈米对公园景观建筑的景观性的问难,又如摩弗西斯事务所对餐馆功能的消解,都是来自于一种重新定义一切的冲动。其潜在意义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一成不变地遵从那套固有的建筑话语体系(它们包括几何形态的纯洁性、功能主义、象征主义及文脉主义等)?为什么我们不能重新制定一套新的建筑游戏规则?
3建筑的解构主义浪潮
在解构主义建筑活动中,建筑师致力发展了一系列与机遇和偶然性相联系的设计方法和手法,揭示、挖掘、运用以往创作活动中被忽视、被抑制的方面,特别是开拓那些被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忽视和抑制的创作可能。例如,平面或立体图形的叠加、互旋(埃森曼的卡耐基——梅隆研究所),非理性穿插、错位的空间构成(哈迪德的香港顶峰俱乐部),以及并置、破裂、倾斜、畸变、扭曲等处理手法的应用等(屈米的东京新国家剧院,蓝天组的维也纳的某公寓和屋顶改造方案),这类探索拓宽了创作视野。解构设计正是在向正统建筑原则和规范质疑的同时,致力于它唤醒了一种陌生的审美意识,即对长期以来一直在正统审美概念之外的冲突、破裂、不平衡、错乱、不稳定等形式特征的审美。应该承认,在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甚至古典主义的作品中,都不难找出这类审美的萌芽或迹象。从古希腊的伊瑞克仙神庙到哥特时期的巴黎圣母院,从莱特的流水别墅到柯布西埃的朗香教室,从约翰逊的电信大厦到文丘里的老人公寓,人们看到建筑形态对比越来越强,张力越来越大,破损和变形越来越明显。解构主义的建筑活动,更集中地、明确地将那些沉睡的、潜在的、隐匿的、从属的形式特征突出出来,加以强调或作主题化处理,以正面的方式展示在人们面前。
埃森曼认为,对待解构哲学,“不能简单地而是要寻找建筑语言的那些思想含义。”他提出解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取消体系,反体系,不相信先验价值,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等。他运用解构理论,在建筑中表现“无”、“不在”、“不在的在”等,在建筑创作中采用“编造”、“解图”、“解论”、“虚构基地”,还有“编构出比现在基地更多的东西”等理念。埃森曼指出解构主义建筑不是一种新的风格,不能用某种建筑艺术形式表达,解构主义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试图以深层结构理论、语法学规则和形式构成手法来实现建筑的生成和转化过程。建筑元素的交叉、叠置和碰撞成为设计的整合过程和结果,虽然形态表面似乎呈现某种无序状态,但是其内部的逻辑及思辨过程却是清晰统一的。埃森曼的解构规则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以一种非美的规则或零度美学,对一切现有的构成原则进行全方位解构。“将建筑与社会脉络及经济脉络分离开,不以任何事物为前提,而且排除所有古典概念的秩序与顺序,力图确立在纯粹的意义上,作为知识操作产物的建筑空间。”
 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作品。埃森曼将在工地挖出的废弃军械库地基,当作一个像“幽灵”塔一样的“产物”来构建,使其半暴露并“装订”在他的新建筑上,将它作为视觉艺术中心的“中心”。红色的军械库塔楼使用了一种貌似砖的“非砖”(Non—brick)材料,军械库被夹在一堆杂乱歪斜的长方体中,其中有一条长长的轮廓与有脊的白格网在已有的建筑之间碎裂,然后升起而似一根飞梁。这一方案提示了“挖掘”的意义,埃森曼认为,场地可以当做一个再生羊皮纸卷来使用,一个可能在上面进行书写、涂抹和重写(历史)的地方。挖出的、抽象的“军械库”宣告了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里严重失缺里程碑的意义,并为该校提供了一篇它自己的历史。塌毁了的军械库不仅消解了大学的文化译码,而且还颠覆了艺术中心的文化统治地位,甚至认为,“军械库的肢解就是历史学家专业性思想的破裂。”在这一作品中,埃森曼除了“反记忆”、“比喻表达(Figura-tion)”、“虚构”等修辞外,还提出了“消解模仿(Dissimula.tion)”的概念,即仿造发掘物和伪造地基两种手法都可称为真东西,或者用一些假冒材料来再现伪造的真相。
建筑理论家伯纳德·屈米、彼得·埃森曼与德里达开始有所接触,并相互影响。屈米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引入建筑理论,他认为应该把许多存在的现代和传统的建筑因素重新构建,利用更加宽容的、自由的、多元的方式来建造新的建筑理论框架。维莱特公园方案将三个自立的、有序的系统,即点、线和面系统相叠加。点系统由10m见方的一些方格组成,线系统是一组古典式的轴线,面系统是一组纯几何图形:圆、方和三角形。每个系统都是一个理想化的结构开始,一个传统的、秩序的机械装置。但是,当进行叠加时,它们有时产生变形(通过干扰),有时加强,有时没有什么变化。结果在系统之间就是一系列含糊不清的交叉,一种复杂事件的天地。强调多元化、高度模糊化、凌乱化的方法达到建立新的可能性的目的,但其结构复杂,工程技术方面难度很大。
解构主义建筑师总是试图超越现有的建筑构图原理,力图完成比较复杂的构图方式——不只是二元平面,而是三元立体空间的思维模式。在维特拉消防站中从外观到构造都体现了解构建筑的特征:不规则的布局追求出奇不意的戏剧性效果,丰富的动态体型;建筑元素间连接简洁而无过渡;突变中包含了统一的手法——斜线的动势。在这里传统的方正规矩的平立面及空间构图不复存在,通过使用动态、多层次的墙表达对空间的界定和屏蔽,进而由“墙面”发展为动态的体块,空间在墙体间穿梭,按功能穿插、扭曲或停止。根据格式塔的视觉原理,不论简单的形以怎样倾斜的角度放置、重叠、相互倾轧,人们都能迅速识别出这些熟悉的形,当结构精巧的式样尚未得到全部完成时,就会产生出一种趋向于完结的张力,相互干扰的单元之间会产生努力挣断的趋势,结果是削弱了每一个单元的完整性,最后产生的不仅是一种“关系”,还有由各存在物之间的相互牵动而产生的集聚和分散。
4解构主义建筑的问题及发展
解构主义在声势上很大,在建筑设计探索上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解构主义本身存在着一系列的具体问题。解构主义建筑理论试图从建筑语言上重组建筑,实现建筑意义的真实表达,
虽然实现了反传统的建筑形式,但同时造成了光怪陆离的建筑景观和对解构主义的混乱认识。从为数不多的优秀解构主义作品中,可以看到现代主义风格之外的一种理性风格,从这种意义上说,解构主义建筑作品实现了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冲击。但是由于本身的一系列问题,如:结构过于复杂,增加工程技术的困难和建筑造价、建筑形式的破碎感与城市的文脉毫无联系,无法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大众对解构主义建筑理论存在保留心理;这些问题是解构主义与生俱来的弊端,这些使它没有什么可能成为国际建筑的主流。它仅仅是实验性、艺术表现性的支流而已,其市场化几乎不可能。或许荷兰建筑师库哈斯为我国中央电视台设计的这一组新大楼,将成为解构主义建筑在新世纪的一个里程碑性的建筑。它由两座高达230 m的“z”字楼交叉缠绕,打破了传统摩天大楼的呆板格局,给人一种标新立异的感觉。可以用“美与力的雕塑”来形容这一设计,其造价当然也是惊人的,可能达100亿人民币。但是象这样的实验建筑,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呢?原本可以用十分之一的钱完成具有相同功能的建筑,却选择了这样的方案。这也许也只能在“暴发户”意识形态影响下的中国才能将这样的建筑付诸实施。当然,如果仅仅从建筑学的角度上看,该建筑的确是建筑形式的一个进步。
5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解构主义自身存在着众多问题,可以作如下推测:解构主义风格终将是一种探索,无法取代国际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在相当长的未来,受到后工业社会影响而改良的现代主义仍旧是世界建筑的主流。探索性的解构主义和当今的其他流派(如:新现代主义、徘徊不前的后现代主义、强调旧城市价值的“新都市主义”、“环境主义”等等)将是对新世纪建筑发展起很大的促进和启示作用的建筑思潮而已。
参考文献
1 国萃 《艾森曼来到贝尔拉格——从符号学角度看消费社会中的建筑法则》
2张春单 王福魁     《从解构主义哲学到解构主义建筑》
3邬烈炎   《德里达与埃森曼_关于解构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4吴玲     《飞翔的碎片--维特拉消防站空间分析》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