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会长刘沙鑫带队赴人社部就康复治疗师新职业进行答辩
12月17日,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新职业征集办公室举行新职业答辩会。协会会长刘沙鑫,秘书长苏俊,办公室主任陈政铭代表协会出席答辩会。这是继去年参加答辩会后,协会第二次就新职业康复治疗师进行答辩。
协会会长围绕新职业康复治疗师进行了阐释。刘沙鑫表示,1950年我国发布《关于成立康复工作委员会的决定》。该文件明确提出了康复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党和政府早在七、八十年代起,先后出台了数个推动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意见,极大的推动和支持了康复医学的成长,为老百姓享有高质量的康复治疗提供了政策保障。
50年代,华西大学医院就设立有物理治疗部和职业治疗部,80年代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成立。1993年四川省卫生学校在全国率先进行“康复医学”专业招生,后来调整为“康复治疗技术”;1997年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技术系(现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在教育部备案率先进行医学技术(康复治疗学方向)招生(本科),后来全面培养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假肢矫形师、语言治疗师,如今已拥有康复治疗的硕士、博士授权点。
早在2003年国家卫生部科教司以及康复专家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准入标准》制定中就是康复治疗师。
康复治疗师是通过康复治疗技术、康复治疗学、康复物理治疗、康复作业治疗,听力与言语康复,假肢矫形工程等医学技术专业教育后,并通过国家统一的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获得证书的临床医务工作者(资格证书是由国家人社部和国家卫健委联合颁发的)。是康复医学工作最为关键的医疗卫生技术专业人员。
康复治疗师应该成为康复治疗的唯一合法从业者,康复治疗师需要极为系统和深入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通过严谨的治疗评估、治疗诊断、治疗推理、治疗决策和治疗实施,以及在该过程中不断地修正治疗方案来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师在康复治疗过程中,需要运用专业的临床推理与患者个性的康复治疗策略完美结合,是康复治疗疗效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无法去解决病后的功能障碍,康复医学填补了这一空白,更是成为第四方面医学完善了医学体系,康复医疗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了病患的生活质量,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充分发挥了康复医学的作用,提高了医疗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在答辩环节,刘沙鑫表示,我们提出的在康复治疗师下分设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假肢矫形师的“1+4”的模式。目前大部分院校还是以康复治疗学招生,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开始分专业招生,而且还取得不错的成效。目前国内有13所符合WFOT作业治疗教育最低标准的院校。医疗机构也是以康复治疗师为主,个别有发展的好的医疗机构已经分设了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假肢矫形师职位。
所以,我们提出的“1+4”模式,是符合当前国情的,也是符合当前教育体系、医疗体系、服务体系以及当前经济形势,改革层层递进,不一蹴而就。
从1998年教育部开设康复专业近30年来的培养,教育在不断与时俱进,但是相应的岗位一直没有相应的改革,从2004年卫生部领导就提出了呼吁康复技师的岗位修改,至今也整整20年了。以前也许有很多原因影响了我们,但是目前我们正处在有信心、有决心、有基础、有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正处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升新质生产力的伟大时刻,尽快推动康复治疗岗位的发展,不仅仅是老龄化社会,疾病谱的变化,人才培养、专业发展的急迫要求,更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康复治疗需求和落后的康复治疗岗位之间的矛盾的重要措施。有我们的党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推动,是我们阔步向前,只争朝夕的最佳时期。
答辩完后,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相关专家表示,将进行综合评判后给予答复。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 |